寶雞作為“青銅器之鄉(xiāng)”,,擁有著中國第一座以青銅器命名的青銅文化專題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商周時期的青銅器,。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寶雞市,,考察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了解當?shù)丶訌娢奈锉Wo利用等情況,。這座博物院里,有著怎樣的“中國”印記,?
方寸之間,,鐫刻最早的“中國” 中華文明,綿延至今,。 我們時時發(fā)問:何以中國,?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nèi),一件造型渾厚,、工藝精美的西周早期青銅酒器——“何尊”熠熠生輝,。尊內(nèi)底鑄有銘文122字,記載了武王滅商,、周成王營建成周的史實,。其中的“宅茲中國”字樣,是目前發(fā)現(xiàn)“中國”二字最早的文字記載,。 ![]() △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出的“何尊”,。(總臺央視記者崔剛拍攝)
“‘中國’二字最早見于在陜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曾這樣溯古言今,。2022年,他親自批準的建設項目中國國家版本館開館,,何尊在此展出,。 習近平主席還多次攜手何尊,,向世界展示“何以中國”。 2019年,,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前,,習近平主席同出席開幕式的外方領導人共同參觀文物展,青銅何尊吸引了眾人的目光,。2023年,,中國—中亞峰會上,在贈送給中亞國家元首的禮品中,,就有一件“何尊”,。 自何尊開始,“中國”二字的內(nèi)涵不斷演變,、發(fā)展,、擴充,從最初的方位區(qū)劃“天下之中”,,直至清末被正式用作國名,,出現(xiàn)在官方文書當中。 青銅鑄文明,,周禮潤華夏 青銅器,,我國古稱“金”或“吉金”,幾乎與早期中華文明相伴而生,。 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末期,,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發(fā)現(xiàn),到了夏,、商朝,,青銅制作技術突飛猛進,并承載了大量先秦時代的禮儀與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青銅文明,。 作為周秦王朝的發(fā)祥地,寶雞見證了中國青銅文明的巔峰時期,,這里被譽為周禮之鄉(xiāng),、中國青銅器之鄉(xiāng)。自漢代開始,,寶雞的青銅器出土歷代不絕,。這些青銅器不僅造型奇特、紋飾精美,,而且銘文豐富,,類型多樣,涉及祭祀、征伐,、婚聘,、朝覲、禮樂,、盟誓,、貢賦、貿(mào)易等方方面面,,成為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法律和文化的重要資料,。 ![]() △被譽為“青銅史書”的逨盤,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銘文最長的銅盤,。(總臺央視記者丁欣拍攝)
逨盤銘文記錄一部極簡西周史,,堪稱“青銅史書”;四十三年逨鼎銘文還原了約2800年前的廉政故事,、秦公镈銘文見證秦武公的開拓創(chuàng)新…… 灼灼青銅,,銘刻著中華民族古老燦爛的文明密碼,,是揭示早期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重要代表性物證,,其背后蘊含的文明禮制影響至今,。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fā)展至今的文明。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在去年召開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xiàn)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 ![]()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建筑外形運用高臺門闕、青銅厚土的建筑語言,,氣勢恢宏,,厚重威嚴。(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從“一片甲骨驚天下”的殷墟遺址到“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遺址,從“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遺址到尋根華夏文明的山西運城博物館……總書記一次次凝望歷史深處,,探尋文明根脈。 經(jīng)過幾代學者接續(xù)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這一重大工程,,指出必須繼續(xù)推進,、不斷深化,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今年秋季開學,,何尊登上中學歷史教材封面,,探源工程的成果已陸續(xù)寫入教科書。璀璨的中華文明之光,,將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孕育出強國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 編輯:tln ) |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這個青銅器博物院,,有著最早的“中國”印記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09-12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