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講的糧食只是狹隘地理解為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F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 這是《擺脫貧困》一書中的一段話,,作者是彼時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 1990年,習近平就用“大糧食觀念”闡釋農業(yè)發(fā)展觀念需要轉變,。30多年過去,,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歷經巨變,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大食物觀的思考也更加深邃。 什么是大食物觀?觀察中國人的餐桌便可讀懂,。 三餐四季,,南米北面,大食物觀,,首先是要端牢飯碗,。 中國14億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 “一旦農業(yè)出問題,,飯碗被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么現代化建設?”習近平曾以此警示糧食安全之于大國發(fā)展的特殊重要性,。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尤其當下,,全球面臨糧食危機凸顯等多重挑戰(zhàn)情況下,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今年3月,,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期間再次強調,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截至2023年,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二十連豐”,,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再次定下“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的年度目標。 如今中國人的餐桌上,,主食不“主”,、副食不“副”的飲食特征越發(fā)凸顯,而大食物觀,,既強調管飽,,更注重管好。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2017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談到,,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fā)食物資源,。 的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而是要把思路打開,。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談到,,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在當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更形象地解釋道,“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并以此強調“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當然,,無論是吃得飽,,還是吃得好,大食物觀,,歸根到底是為了餐桌旁的人,,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 近年來的基層考察中,,習近平關切田間地頭的農業(yè)產業(yè)化,,更關心種地農民的生活幸福感。 在廣東東海島上看海水養(yǎng)殖,,他談到,,提高我們國民的身體素質,把水產搞上去,,把蛋白質搞上去很重要,。 在山東棗莊的石榴種植園里,他要求,,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質,,延長產業(yè)鏈,增強產業(yè)市場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帶動更多鄉(xiāng)親共同致富,。 在廣西來賓察看制糖工藝時,他對企業(yè)員工們說,,食糖是重要的副食品,,大家為此辛勤勞動,為千家萬戶送去了“甜蜜”,。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樹立大農業(yè)觀、大食物觀,,把農業(yè)建成現代化大產業(yè),。三個月后,在湖南考察期間,,習近平再次強調,,“堅持大農業(yè)觀、大食物觀,,積極發(fā)展特色農業(yè)和農產品加工業(yè),,提升農業(yè)產業(yè)化水平。” 14億多張嘴要吃飯,,這是中國的國情,。咫尺餐桌,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廣袤山河,。柴米油鹽,一日三餐,,既是家事,,也是國事。 |出品人:陳陸軍 |總監(jiān)制: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tǒng)籌:馬學玲 |執(zhí)筆:闞楓 袁秀月 |校對:孫靜波 |視覺:李伊璐 |中國新聞網“習言道”工作室出品 ( 編輯:tln ) |
習言道|從一張餐桌,,讀懂習近平的大食物觀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04-28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