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6月16日電 “有誰的家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舉個手!”沒人回答,。 “有誰的直系親屬住在這樣的房子,舉個手!”依然沒人回答,。 這是24年前,,在福州一處棚戶區(qū),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責問隨行干部的一幕,。 2000年7月2日,,盛夏時節(jié)的福州酷暑炎熱。烈日當頭,,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習近平來到蒼霞社區(qū)調(diào)研。木板房里狹小悶熱,,他詳細詢問居民生活情況之后,,向身邊干部接連發(fā)問。 “大家知道為什么要選在這個時候來棚戶區(qū)調(diào)研嗎?就是想讓大家親身體驗百姓疾苦”“我們是人民政府,,要記得政府前面‘人民’二字,,要將心比心”…… 習近平調(diào)研后第八天,蒼霞棚屋區(qū)改造工程就拉開帷幕,。次年5月,,3441戶、近萬人的回遷安置房全部竣工,。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30多年前,,習近平曾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詞中,這樣表達對焦裕祿的崇敬之情,。 字里行間,,是致敬,更是自勉,。 從陜西到北京,從河北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從最基層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習近平心中,“人民”二字重若千鈞,。 2012年11月15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那天,習近平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履新伊始的那次講話,,他19次提到“人民”,。 十八大以來的地方考察中,在基層,、在農(nóng)村,、在貧困地區(qū),習近平最關切的事始終是“人民需要什么”,。 在河北阜平,,他盤腿坐在農(nóng)戶家的炕頭問需問暖,“糧食夠不夠”“棉被有沒有”“小孩上學遠不遠”; 在甘肅渭源,,他到干旱缺水的鄉(xiāng)村了解吃水問題,,接過一瓢水直接品嘗水質(zhì),“吃的水哪兒來”“我嘗嘗”; 在重慶石柱,,他在貧困戶家中跟村民一起算起家庭賬本,,“低保補助有多少”“醫(yī)藥費花了多少,報銷了多少”; …… 十多年來,,宏大的政治承諾具象成14億人觸手可及的獲得感:近1億人口擺脫貧困,,基本養(yǎng)老保險覆蓋超10億人,基本醫(yī)療保險覆蓋超13億人,,14億多人口實現(xiàn)全面小康…… 今年5月22日,,習近平來到山東考察,在日照的陽光海岸綠道,,他向市民這樣解釋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 第二天,,在被外界稱為“為二十屆三中全會做準備”的企業(yè)和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我們抓改革、促發(fā)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十八大后,我提出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必須將其落實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各方面。” 在福州的棚戶區(qū),,在阜平的炕頭上,,在日照的海岸邊……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是習近平一以貫之的目標,。 去年11月,,習近平在美國之行的一次演講中,再次談到“讓每一個中國人都過上美好生活”在他心中的分量,。 “我不到16歲就在陜北的一個小村子里同農(nóng)民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知道人民愁什么,、盼什么,。從那時到現(xiàn)在,半個世紀過去了,,在人民中間讓我覺得踏實,,同人民在一起讓我有力量。” 習近平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就是我終生的信念,。 |出品人:陳陸軍 |總監(jiān)制: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tǒng)籌:馬學玲 |執(zhí)筆:闞楓 |校對:孫靜波 |視覺:雷宇竺 |中國新聞網(wǎng)“習言道”工作室出品 ( 編輯:tln ) |
習言道|烈日當頭,習近平讓干部“舉個手”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06-17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