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闡釋“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內涵,,對進一步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提出要求。 文化和自然遺產,,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分量很重,。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著力建設國家公園,,保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遺產”“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價值,。 對于這次3個項目申遺成功,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明其中深意,。 ——“對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正是其中2個方面。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文化遺產,,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越多文化遺產得到認識和關注,,越能幫助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越能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深厚滋養(yǎng),。 另一方面,自然遺產的豐富程度與一個國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息息相關,。讓自然遺產更豐富,、更受到珍視,是“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任務。 ——“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獨樹一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一脈相承的堅持堅守,,樹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向世界形象地詮釋了“何以中國”。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新的世界文化遺產,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廣泛認可,,有助于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shù)達到59項,,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 大就要有大的樣子,。習近平總書記此次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 ——保護方面,“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創(chuàng)新推出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通過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huán)境治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地質地貌得到原生態(tài)保護…… 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通過總結申遺成功經驗,健全長效機制,,我們才能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 ——傳承方面,“要持續(xù)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fā)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 歷經逾7個世紀的北京中軸線仍在生長。無論是晨跑通過古老萬寧橋的市民,,還是陶醉在鼓樓一層沉浸式數(shù)字展中的游客,,都在其中感受著穿越古今的魅力。 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才能歷久彌新,、造福于民,。 ——弘揚方面,“要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用實際行動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北京中軸線”所體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都城規(guī)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guī)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繁榮人類文明、分享成功經驗,、加強保護合作——從世界遺產起筆,,中國正為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 策劃:張曉松 主筆:徐壯 視覺:金小茜,、包昱涵 新華社國內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 編輯:tln ) |
第一觀察|申遺成功,,總書記闡明深意,、提出要求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08-08 打印